农
场 见 闻
李广新
一九六九年,部队调防到辽宁后,当地的粮食供应不像我们南方,全是细粮。那里每天只能吃到一顿细粮,大米很少,大部分是当地产的高梁米,还有玉米面,这都是粗粮,我们吃不习惯。高梁米是白色的,只能做成干饭吃,做成稀饭更不好吃,哪里比得上大米的口感。玉米面做成发糕才好下咽,当地人都是做成大餅,虽然他们从小就吃这个,还是感到没有大米白面好吃。当地农村老百姓也主要是吃高梁米和玉米面,只有到过年的时候,政府才给每人供应10斤白面(用高梁米换),用来吃饺子。我估计现在市场经济以后,那里的人们会有更多的大米白面吃了。前年,我在部队时的一个兵从牡丹江来南京看我,他讲现在东北人也不吃粗粮了,连农村人也可以吃到细粮了。
当时为了弥补细粮的不足,我们团在吉林省的柳河办了一个农场,有两个排的人员,专门种水稻。有一次我去农场办事,听到和看到了一些新鲜事。柳河那个地方处在吉林省的东南部,南面靠近辽宁省,东面和朝鲜搭界。我从部队乘火车到沈阳,换车到梅河口,再换车才能到枊河,下车还要走一段路就到农场了。那里真是我们常听说的黒土地,土质很肥沃,脚踩在上面像海绵一样松软,种水稻不要上太多肥料,怪不得东北大米好吃。因为天气寒冷,一年只种一茬庄稼,春天插秧,秋天收获,庄稼生长周期长。一到冬季,人们就闲下来了,呆在家里炕头上睡觉、聊天、吃瓜子或串门,东北人叫猫冬。冬季只吃两顿饭,东北人喜欢吃水饺,冬天把水饺包好放在外面,一会就冻住了,根本不用冰箱,一次包很多水饺,冰起来慢慢吃。
东北有三大宝,人参、貂皮、乌拉草。现在人参都是人工种植的,野参是很难找到的。貂皮就不用说了,它是一种动物,这里讲的是指野生的,现在也人工养殖了。乌拉草不是什么贵重的东西,只是用来取暖的,东北人冬天喜欢穿毡靴,把乌拉草砸松软后,填到毡靴里,脚在里面很暖和。
枊河那个地方朝鲜族人很多,也有汉族人,两个民族的人一般不混居,所以自然形成了汉族村和鲜族村。鲜族人的生活方式和语言与朝鲜人一样,他们也讲汉语。汉族人当中有不少山东人,都是以前闯关东过去的。汉族人和鲜族人通婚的不多,但也有。鲜族人能吃苦,尤其是鲜族女人,是农村的主要劳动力。
因为我们生产连成立时间不长,还没有建房子,所以战士们都分散住在老百姓家里。农村人都睡炕,可能一家两代、三代人都睡在一条炕上。我们的战士住在老百姓家也是这样,可能也会睡在一条炕上。那天晚饭后,我去连部几个战士住的地方看看,他们是文书、通信员、材料员、理发员四个人。他们住的那家是老两口和一个女儿,我们四个战士睡在他们对面的炕上,和他们的炕中间沒有任何遮挡。我去后和他们聊天,房东一家也在。大约九点时分,我看见房东母女俩要脱衣睡觉了,赶忙告辞。我不禁想起人们说的东北三大怪:窗户纸糊在外,大姑娘叼个旱烟袋,老公公穿错儿媳的鞋。确实,如果老公公半夜起来,不开灯,黑灯瞎火,什么也看不到,穿错鞋就不足为怪了。
几十年过去了,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相信,东北很多习惯都会改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