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培育素养的有效渠道

 

素养,顾名思义取素质、修养之大意。也可泛指由日常训练和社会实践而获得的技巧或能力。《汉书.李寻传:“马不伏历,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由此可见,素养的形成与外露并不是闪闪发光的字眼,他是一个社会个体素质与修养的综合呈现。

素养是简单的知识贮备之外延,带有某种特定含义的精神指纹。素养在时光的打磨中衍变成一种力量,社会不可或缺的介入的份额,更是一种自我内涵的社会体认。它是一种社会姿态,代表着优雅与高贵。善良的代名词与学养的化身。素养,是层次的完美诠释。

素养不是肤色,是与生俱来的;素养不是一本书,经常被束之高阁;素养的裂变与催生,需要时间的检阅。为人处世的尖锐而明亮的哲学,是素养的有效印证。素养的提升和形成,我认为有三点必不可少:一是社会礼节礼貌的有效学习,二是先人和现代经典书籍大量阅读;三是社会实践的考核。三者之间互为机理,相辅相成,构筑成素养“大厦”的钢筋铁骨。

素养的形成需要更多的主观能动性,比如诲人不倦,不耻下问,好读书不求甚解。让我们的头脑中浸透知识的力量,散发出馥郁的芳香。俗话说:砍柴不照纹,累死砍柴人。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驾轻就熟的学习技巧,会让我们素养的提高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些名言背后承载的是他们勤勉好学,乐思进取的读书经历。学习要讲究方法,养成一种好的习惯,就能改变你的人生。书,绝对不是口头语言的代替物,它是黄金屋,更是颜如玉。说出的话会飞掉,写下的东西留下来。口头的语言会转瞬即逝,书面语言是长久的。柏拉图说,口头语言是“轻快的,神圣的”。在我看来,我更愿意相信安瑟伦的名言:把一本书置于一个无知者的手中,就像是把一柄剑放在一个顽童手中那样危险。大概在我的青年时代,我就喜欢上了阅读,钻心学习历史、哲学和经典文学。我的舅舅告诉我:“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于是,从那以后我的皮包里总是揣着一个小本子,用已记录当时的写作灵感,发现好的成语、句子、段落,或是好的书籍,都要一五一十的记录下来。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本就拥有语言天赋的我,慢慢地成为了一名作家,走上了所谓的文学道路。直到今天,我仍然保持鲜活的阅读姿态昂扬的学习兴趣 ,高蹈的写作姿态。所以,文字能致人死命,,精神使人新生,不是妄言。

读书要活学活用。赫拉克利特说过,任何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这是因为河水时刻在变幻姿势。我们的学习每天都是新生的,仿佛翻起的日历。词语在变化,每本书都满载着已逝时光的含义。当我们在阅读,我们会时刻回忆起蒙尘的岁月,掩映的云土,也遇到了我们最真实的自己。于是,我们在读书中获得智慧与幸福。

社会实践犹如坐禅,需要内心的沉静与从容,得闲启目,见朗月星光,洒照窗前。似与月光融为一片,浑然不辨。社会中是小我,读书中是自我,实践中是超我。

认知与他人,抵牾与自我,回归于自然,这种求索与问道终将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