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情尽洒山与水
孔雀开屏彩虹垂,
曲峪的山呵曲峪的水!
一排排碧杨一排排柳,
笔直的林荫道望不到头。
一串串“灯笼”满山山挂,
红格丹丹的苹果把“胭脂”儿搽……
淤澄的四千亩园田展锦缎,
黄河滩变成米粮川。
齐格刷刷的梯田一层层高,
拖拉机就在云里头飘。
蓝格莹莹的砖瓦白格森森的墙,
一张张笑脸向太阳!……
现在年岁比较大一些的人大约都学习过并深刻记得这首诗,这首信天游体诗《美丽的曲峪》入选在教科书中许多年,以本土人写本土事抒故乡情,曾经教育了山西一代代人。这首诗就是著名诗人李再新的作品。他创作的小说,也曾入选北京市教科书,并多次出现到试卷中。
李再新也是206团政治处新闻干事,他出生在黄河东流中深情回眸的地方——黄河拐向西时敞胸怀抱中的著名民歌之乡河曲县,生于一个极度贫困的农民家庭,童年孤苦无助,跟着祖父讨生活。至今半个世纪过去了,他仍然清晰地记得,幼时一件单衣从春穿到冬,河曲的冬天分外寒冷,他就倦缩在祖父给做的一件老羊皮袄中,仍然要赶着羊群冒着朔风满山坡放牧,经常冻得脚流黄水,手肿得吃饭捏不住筷。别人家里烧煤烧炭,他家没钱买,小再新就在放羊放牛的间隙到处拣煤核炭块,回来交给祖父生火做饭。协助祖父开荒种地,牧羊放牛,也仅能保住最低生活不被饿死,哪有钱供他上学?所以李再新上了两年小学校就含泪离开学校,但是,凭着他的聪明好学,他借来同伴的课本,在放羊的时候刻苦自学,竟然也具备了小学的文化水平。
1965年,李再新高高兴兴地走进了解放军的阵营,新兵连里,他听党的话,团结战友,勤学苦练,下连就被分到了总后某团。部队是一个温暖的家,不仅管吃管穿,冷了热了有人问,生病有人护,还教育他学文化。从未享受过家的温馨的李再新,凭着对党对组织的朴实感情,拿起了稚拙的笔,歌颂军营里的新人新事新气象,被领导慧眼发现,认为他很有灵气,又学习上进,就被抽调到政治处担任报道员。成了报道员后,他更牢记“当兵不成才,军营算白来”的人生信条,把军营成才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他坚持自学不辍,从不浪费任何一点时间。每天早晨,早操完毕,他总要抽出时间看上十分钟书或者背一首古诗。晚上别人休息了,他也要在会议室里再默默自学上半个小时。星期天和节假日,他很少上街逛商店,即使到了街上,也是到书店里转转看看,买上一本喜爱的书,他每年都要自费购买大量的书。这种学习的作风,他从战士、统计员、班长、干事、记者、编辑、政治处主任、政委,直到成为一位领导干部,也始终保持着。他把别人用来下象棋、看电视、打扑克、睡懒觉、聊天玩乐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战友们敬佩地称他是一个“书虫”。“人过五十不学艺”,即使现在他年近花甲,也要每天早早起来学习,晚上写作到深夜。“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从苦寒来”,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不辍的自学,使小学文化的李再新如凤凰涅磐,终成为满腹经纶的著名诗人。
军营火热的战斗生活哺育了他,锻炼了他,成就了他,他的诗情就喷薄而出,一发而不可收拾。哨位上,他“送走大地吮去的露珠/辞别彩霞召回的星星尖上,我挑起威严的雄关一座/胸怀里,我捧出浑圆的旭日一轮”;他“在宁武关演‘武’”,“漫山遍野布下钢铁防线/曳光弹——腾起了祖国的召唤/冲锋号——吹‘爆’了十万关山/火箭炮——燃烧着战士的怒火/坦克车——碾碎了征途上层层阻拦!”偏关戍边,他抒发心声“驻守在偏关戍边的战士呵——祖国的一道威严的钢铁长城/多少年来,他们在这里扎根/雪亮的刺刀天天挑起塞上黎明!”他“迈着军人豪迈的步伐/迎着塞上的灿烂朝霞/怀着对未来的坚强信念/八月,我巡逻在雁门关下/”。
面对黄河湾这片乡土,李再新生在这里,长在这里,他热爱这片土地,河曲浓郁的民歌哺养了他的诗,为了深入汲取古老的民间艺术,他多次回家乡沿河采风考察,到曲峪、前川、沙泉、鹿固、巡镇、楼子营等地汲取民歌和二人台艺术的养料。有一次,他到沙泉采风,走到半道听到山峁上传来悠远绵长的歌声,细耳听去,词新意美,他被吸引住了,就循着歌声追了两道梁,才赶上放羊的小伙子,他央求着小伙子放声唱,他跟着羊群一边听一边记,一连记了二十多首歌才罢休,走时,他把身上所有的吃的和钱都掏给小伙子,相约下次再来听歌。一头扎进博大渊源的民间艺术中,李再新流泻出来的诗歌味美韵醇,醉人心魄,充满着对这片山水深切的理解和诚挚的爱恋。
后来,李再新又成为一名忠诚卫士,日夜坚守在这里,于是,这山水田园、草木牛羊、煤窑矿山都走进了他的诗章。“美丽的夏牧场漾着绿波/彩霞追着黎明在草浪上唱歌”,真是美不胜收,令人心旷神怡;“鲜羊肉锅里烹/猫耳朵笼屉里摆/花瓷碗呀红油漆筷/远方的客人啊/请尝咱塞上的莜麦面来”,塞上风物惹人爱,塞上真情动人心;“有人说银河从这里发源/有人说星星来这里联欢/我说,你是煤城明亮的眼睛/你是矿工头上千万个灯盏”,至诚至上至洁的爱,流溢于字里行间。
作为成绩卓著的诗人、作家,李再新不仅写诗,因为他是团里的新闻干事,他的工作还要写新闻,写有关领导讲话等,也写长篇通讯、报告文学、散文、杂文、随笔、小说,二月河夸奖“他是位‘全能运动的健将’”。从他的笔下,走出了许多一等功臣、全军模范;从他的笔下,走出了“草原神鹰”、“十朵向阳花”;从他的笔下,走出了著名的双拥劳模、轰动全国的英雄。他的作品大量发表在《解放军报》《后勤》《战友报》《解放军文艺》《后勤文艺》等军内外报刊,直到担任了政治委员的领导职务,他还坚持笔耕,下基层检查工作,到外地开会学习,走到哪里写到哪里。他先后发表各类作品一千多篇(首)二百万字,出版了诗集《彩色的黄河湾》、纪实文学《抗日洪波》《抗日烽火》、小说《草原神鹰》、报告文学集《黄河向西流的地方》,先后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散文学会、中国诗歌学会,现为山西文联委员、山西作协委员、山西省诗人协会理事等。
从激情燃烧的岁月中走来,到昂扬振奋的今天,再到光辉灿烂的明天,李再新始终坚贞不渝地把一腔诗情、一怀挚爱洒向脚下的山山水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