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小吃明珠一一豆皮

                                       戴宗福


 不久前的一天上午八点左右,我在去中山医院门诊的路上遇见一位刚退休的教员,双手用塑料袋提着包子、花卷、热干面等小吃,我问: 跑这远买小吃不歉麻烦?他笑着回答:孝敬老亲娘和媳妇! 我知道他的母亲和爱人都是地道的武汉人,应该。

 无独有偶,一次上午我外出赶公汽途中,遇到原籍仙桃市的一位休干,他急怱怱地提着饭盒,里面装满了油条、豆皮、欢喜坨、糯米鸡返回。今天为什么要买这多武汉的小吃?”他告诉我:家中来了几位仙桃老乡,过早想让客人尝尝新!

武汉人称吃早餐为过早。据说现在很少有武汉人在家过早,尤其那些祖居武汉的更是这样。如此推算起来,就意味着每天天未亮就有几万人很早就起床,为近千万人的早餐辛辛苦苦的忙碌着。 在过年之外,同样用字来对待早餐,可见重视的程度。

 清朝道光年间的《汉口竹枝词》中有过早一词的最早表达:小家妇女学豪门,睡到晨时醒梦魂;且慢梳头先过早,糍粑油饺一齐吞。由这部《竹枝词》又可见当时小吃景象的繁盛:三天过早异平常,一顿狼餐饭可忘,切面豆丝干线粉,鱼糁圆子滚鸡汤。早早餐丰富吸引人们在外就餐,就餐人数众多也促进商贩不断来做种类创新。

外面那么多品种的选择,为什么还要在家费工夫?这似乎是一种良性循环。买回家吃则是例外。当地朋友说,传统上评价一个武汉媳妇在家是否有地位,就是看婆婆会不会早起给她买好早餐。早餐队伍里经常可见手拿多层饭盒的叔叔阿姨,他们负责解决一家的早餐,好让老老小小起床之后,看到美味就在桌上。

武汉的早餐门类十分丰富,品种花样之多在全国可说是名列榜首!由武汉饮食公司编纂的《武汉小吃》一书共收录了近二百种小吃门类,绝大多数都是早餐可以吃到的。有的小吃是时令特供,比如眼下是三伏盛夏,早餐就有冰镇绿豆汤和凉面可以选择。即使其中一些由于耗时长、工序复杂消失不见,今天在武汉要做到一个月天天过早不重样仍是轻而易举。

武汉早餐的丰富体现在三点:一是食材多样,二是风味融合,三是做法多变。食材多样是因为武汉地处江汉平原,河湖众多,在物产上占据优势。武汉又有九省通衢之称,自古便是水上运输的交通枢纽,南北物资在这里汇聚,再加上南来北往的商旅过客,口味便融合多元起来。即使你刚到武汉,也一定能找到最适宜的那一口滋味。因此,许多人认为武汉是"过早"之都。

过早的小吃中,豆皮大概是最有光环的一个了。它和热干面,各自处于阳春白雪下里巴人的光谱两级。金灿灿的皮子上点缀着绿色的葱花,其间夹着的晶莹剔透的糯米、肉丁等馅料饱满得探出头来。在用料的丰富性上,豆皮独领风骚。领导人的褒赞也让豆皮成为小吃中的明星!

1958年的4月和9月,毛泽东主席曾经两次光临以售卖豆皮闻名的餐馆老通城品尝。11月的八届六中全会期间,毛主席在下榻的东湖宾馆接见了为他来做豆皮的老通城师傅高金安。谈话中有两句流传下来:一是,豆皮是湖北风味,要保持下去;二是,你们为湖北创造了名小吃,人民感谢你们。这些往事至今为武汉人所津津乐道。也有很多武汉人称"豆皮是过早中的明珠"。   

 写到这里也勾起了我上世纪60年代初在"老通城"品尝豆皮的情景。19609月,我与同在石首商业系统工作的老吴和老王被商业局推荐以调干生考入湖北商业专科学校学习。校址在武汉大学附近的街道口。入校仅一个月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一周年国庆节,这是我第一次来武汉,也是第一次在武汉过国庆节。我们三人商定国庆三天假抽时间到汉口"老通城"吃豆皮。当时这么想的,毛主席两年前来武汉曾两次前往老通城吃豆皮,加之当年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生活艰苦,食堂早晚大都是水煮白菜、萝卜,肚中无油水,不少同学也有这样的安排。

十月一日清晨,我们草草的喝了点稀饭,贴身带着十分珍贵的、从老家换来的湖北省粮票就出发了。由于放假外出游玩的人特别多,车辆十分拥挤,当我们转两次车赶到汉口"老通城"时已快10点了。只见"老通城"真是人山人海,拥挤不堪。不很宽敞的店面里排着三处长队每队三四十人,一处用钱和粮票买"牌子",一处持"牌子"领取豆皮,一处是因座位少排队等座位。我们三人商量好,各排一队,我因个子矮,照顾我让我找座位。将近中午12时,我们终于每人一份豆皮,在座上享受美餐了!

 如今,武汉人过早的早餐更是品种繁多,花样翻新!武昌、汉口、汉阳多处都有"美食城" "小吃一条街",每天吸引着武汉市民及成千上万的游客光临!

原载《军休风采》杂志    武汉军休网 湖北军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