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缘和友谊


    
俗话说:山不转水转,地不转人转。这一次,为六团纪念集的事,我奉命又来到三秦大地的名城西安。尽管近期北方持续高温,西安又是高温突破了40℃,任务所然,使命所系,按主编通知我的到达时间,毫不犹豫地带上降糖药和藿香正气水、投入热浪滚滚的这座雄伟的唐城的怀抱里。好在,主编德民为大家安排的工作场所条件优越,外面再暑气蒸人,室内有空调,可以安心、高效率的干活,我们尽量不出去就是。
    
工作的事就不多说了。当过兵的人,习惯了服从命令听指挥召之即来,完事即去。虽然已经退休多年,可我曾是206团的战士。尽管这个团队早已撤销近35年,我对她的感情还是很深,永远忘不了那曾经的艰苦而又磨练人的蹉跎岁月。我们一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在这个英雄的团队和她所战斗的大山沟里度过。所以,每当想起206团,心中便激动不已,思绪万千,总想为她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现在,战友们已用实际行动在做,为了永不忘却的纪念。作为曾经六团的一员,我当踊跃参与。因为,大家都把这当成一种使命
    
这次来西安参与206团纪念集排版后的最后校稿,是编委会领导对我的高看和信任,也肩负着战友们的殷切期望,是一件十分光荣的任务。我当然是要十分严肃、认真的对待,尽量一丝不苟,但能力和体力有限,肯定还有疏漏。
    
纪念集一千三百多张图片、七十多万字的图片说明和回忆文章,让我和雒戡娃战友看的老眼昏花、头昏脑胀,但我们也收获不小。看着那一张张或熟悉、或陌生的战友们的照片和曾经战斗过的场景,心情便会激荡澎湃,仿佛又回到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如今,我们虽已两鬓斑白,但我们也曾年轻过、风采过;也曾为国家、为军队建设出过力、流过血汗。不管你现在是将军还是名不见经传的平民百姓,我们都曾在六团的一个锅里摸过勺子,一个战壕里摸爬滚打,为六团的光荣历史添砖加瓦、无私奉献过。所以,我们都应挺着腰板自豪、骄傲!
    
这次在西安,我又见到了许多憨厚朴实的陕西战友,大老远的,他们相约冒着酷暑前来看望和慰问编委们,让人感动不已。我还当面认识了在微信群里已经熟悉的雒戡娃和秋志斌两位战友。雒戡娃也是战友集编辑,以前不认识。连他的雒(罗)姓,我也是在战友群里初次见到,一开始还不知读音。这次终于见到本人,而且还和他短暂一起共事几天。他是69年入伍的户县战友,六团最后一位干部股股长。负责交接、处理完干部人事关系后,又去了兄弟部队,后转业西安,是个厅级大官,却朴实的像个老农,而且那么谦虚。人不可貌相,可人品可以感知。还有那位秋志斌老弟,他虽然进聊斋战友群不久,但经常发表自己的见解,意见也很中肯。姓,我也是第一次遇见。春、夏、秋、冬四季姓氏中,我以前只知道姓,这次长了见识。特别是秋战友又和西安附近战友们远道来看望我们,除了礼节性的握手外,我还专门找他第二次握手,口中还对他调侃说:终于见到真人了。他个头不高,在69年入伍的战友中,年龄不是大的,但头发已白了不少。他说过,因为遇到不顺心的烦事多些,面容和头发也就老成的快些。但我从他的笑容和眼神里,看到的是坚毅和乐观。有缘千里来相会,这就是战友之间的情分和缘分!我会十分珍惜这些千载难逢的机缘。
     
在历时一年多的整个战友集编纂过程中,在战友们的热情支持和鼓励下,在编委会领导的周密计划、部署下,纪念集编委和各位编辑们,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奉献。特别是主编王德民、常务副主编张培林和副主编杨向东战友,简直可以说是呕心沥血的付出;还有何存田、郑衍智等编委会领导,同样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和心血。比起他们来,我这个敲边鼓的,简直微不足道。之所以写出这些人和事,主要目的还是想弘扬206团的精神,歌颂战友之间的兄弟情谊。(17.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