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生活感悟
我今年76岁,开始“奔八” ,逐渐向 “耄耋之年”靠拢了。
有朋友对我说:现在老了,能不动笔就不动笔了。想想过去写了那么多东西,拍了那么多照片,有什么用!只能孤芳自赏,别人是不会太留意的,最多用眼睛扫一下。
对此见解,谦虚点说——不敢苟同。我有自己的感悟。
老了,退休了,于国于家,该尽的义务都圆满完成了。单位不再给分派任务、压担子。让你脱离开原先的工作岗位,把 “位子” 让给年轻人——回家抱孙子,玩儿去!从此以后,我要开始活自己了。至于怎么活法,怎么玩儿?因人而异。无需请示报告,也无需别人批准同意。只要合法,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想怎么玩儿就怎么玩儿。写点回忆文章,搞点摄影拍照,或远足旅游……,都是不错的兴趣爱好。不求有多大建树,更不敢奢想当什么“家”,纯属自娱自乐,哄自己高兴,间或与亲朋好友交流分享,还是有一定意义的。
喜欢记日记、愿意动脑写点回忆文章,是我多年养成的习惯。也是对个人生活轨迹、情感、领悟的记录;还有那些旅游随拍、游记、那些景区留影、仔细拍的花卉、风景……。闲暇时翻出来读读、看看、自赏、回味,别有一番情趣。它会勾起我对过往工作、生活的精彩瞬间以及与家人、战友、朋友相处的亲情、友情的美好回忆。鼓舞、启迪自己,不忘初心,更加热爱生活,心也变的年轻。生命尚存,就要积极、乐观的过好每一天。至于与亲友分享时,人们愿不愿抽空 “扫一眼” ,或许不屑一顾,那也无妨,可以自便。“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我从年轻时就喜欢读鲁迅先生的杂文和小说。如《祝福》、《孔乙己》、《润土》、《九斤老太》、《豆腐西施》……。故事里面的主人公,他们的遭遇、命运,让人过目不忘。退休了,更有时间仔细阅读,会有新的领悟。鲁迅先生的文章,反映了他所生活的年代的历史背景。他忧国忧民,爱憎分明,特别是他写的杂文,勇于针砭时弊,犀利如利箭;他又是一位勇敢“解剖”自己心中的 “小” 的人。我特别敬重、佩服他的铮铮风骨。
我去上海的次数不多,但每次去都会专门到虹口公园(现称“鲁迅公园”)鲁迅先生墓前,先瞻仰毛泽东主席亲自为鲁迅先生题写的《鲁迅先生之墓》的横式墓碑,再在先生铜雕塑坐像下瞻仰、凭吊、追思。受先生文风、思想、人格影响,我的许多回忆文章里,也有一些解剖、反思、感悟、自勉的内容。
想了解、关注、读懂我的朋友,尽可赏光,也可指正、交流。
老年人,经常动脑写点东西,可以激活脑细胞的活跃与兴奋度,灵动的思维,可以预防大脑老化迟钝;敏锐的发现和观察事物、动脑思考、敏捷表达喜、怒、哀、乐和爱恨情感,这有利于防止老年痴呆,也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精神生活质量。
老年人不自我封闭,愿意学习新鲜事物,从中领悟一些新思想、新观念、新的生活方式,再把体验和感悟记下来,也是思想“永葆青春”、与时俱进的好习惯。在中国信息化进入“5G”、互联网转为“物联网”的新时代,手持一部智能手机,可以“万事联通”,大开眼界,大智若愚。
以前,我写东西,要端坐在电脑前打键盘,时间长了,腰椎受不了,腿脚也发涨,精神也会感到困乏。自从换了智能手机,如虎添翼,方便快捷多了,就可以在躺着休息腰背腿脚时,缓解“脑供血不足”,只在手机上用拇指点击拼音字母,文章就能一气呵成。写困了,把手机放到一边,还可以顺势迷糊一会儿,用一句重庆话讲——巴适的很!普通话说就是舒坦、惬意!
现如今出门办事、购物,都可以不带现金、“身无分文走天下”了,生活也变的数据化了,既安全又便捷。在新知识面前,我不想落后。年轻人能学会的,我们为什么不去尝试一下?虚心好学,见贤思齐,不耻下问,向能者请教就是 !一边请教、一边操作,多练几遍,熟能生巧,发现我也不笨。比如现在年轻人购物时不用现金,用手机微信一扫,就跟不花自己钱一样,拎物走人,爽的很。我也学会了,才感觉学习新东西并没那么难。
老年人,要有 “活到老 学到老” 的精神,对知识,要永远去大胆追寻。真的是那句话:不学不知道,一学真奇妙。
有句老话:劈柴要劈大头儿,问路要问老头儿。这是经验之谈。劈木柴时,大头容易入斧;老年人 经历的多,见多识广。可是,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开车不用找“老头儿”问路了,手机一点,中国的“北斗”导航会引领你放心奔向远方!数据化了,人们视野更开阔、腿脚也迈的更高远了。
最怕老年人不求上进,自我封闭、自暴自弃。一句“我老了,不行了,什么也不想学了”,就想借口敷衍自己的生活,那就真的把自己的潜能与活力丢弃了。老年人如不学习,就跟不上时代,就会变傻变呆。要知道,知识、文化是靠学习得到的,你 “故步自封” 了,就是自己堵了自己前进的路。
当你不愿动脑,什么也不愿想、不愿学了,没有了兴趣爱好,人就麻木迟钝,没有了灵感和睿智。活的就没有价值了。
人到晚年,头脑还清醒,既不糊涂,还能生活自理,比如一日三餐,思考着如何去菜市场采购自己喜欢吃的蔬菜,鸡鸭、鱼、肉,回来怎么收拾、烹调?该放多少油、盐,该配什么佐料?手随脑动,脑灵手巧,做出的饭菜清淡爽口,其乐无穷。常见有的老年男士自己不会做饭,一概依靠老伴下厨、伺候,自己从不下手。可有一天 老伴儿“先走了”,儿女又不在身边,吃饭成了大问题,生活一筹莫展、一落千丈。老年人能管好自己的日常起居,那既是自己的幸福,也是儿女的福气。
进入晚年,儿女已经长大成人,成家立业,独立门户了。儿孙之事,用不着爷奶操心了。 爷爷、奶奶不必继续为他们担当父母应该担当的责任。过于“揽活”,会越俎代庖,造成儿女依赖父母的惰性。使他们缺失了亲子相处的机会和乐趣,这对他们不好。而子女对于他们的子女有直接的、不可推卸的扶养、教育、监护责任。
“自力更生”,量力而行,“有多大粽叶包多大粽子”,始终是我的生活理念。对亲戚朋友也是,如有能力,关键时刻可以“雪中送炭”,助人一臂之力,解决燃眉之急。但不能有任何功利、回报想法,也不去做“锦上添花”的事。结婚、生子,过生日等,不必张扬、邀人捧场。这就免了欠下许多经济上你来我往的人情账,也少了许多互相应酬、“还人情债”的琐事和烦恼。老年人生活简约、恬淡,是最轻松愉快的事。
人,由于经历不同,经济状况、生活条件、生活理念和方式不同,不必攀比,也不要按一种模式去衡量和要求。把自己的日子打发的有条有理就好。
进入老年,如果体力、精力允许,腿脚利落,还想出去走走、看看、玩玩,放松一下,那就 量力而为,迈开双腿,去欣赏、享受祖国大好河山、美丽风光。既锻炼了身体,又开阔了眼界,还陶冶了情操,也为启动旅游市场做了贡献。但 不能做“独行侠”了,为了安全,要有人陪伴、互相照顾才行。
不要指望儿孙经常在身边照顾你,他们正在为自己的学业或工作忙碌,“爬坡,打累陣”;有些还不在一个城市,或在境外,即使有心,也鞭长莫及。中国过去是农耕社会,那时孔子说的“父母在,不远游”还可以做到。现代社会,世界成“地球村”了,许多子女为了追求理想和事业,都“远走高飞了”。想让儿女在跟前尽孝道,那是不大现实、不大可能的。看开了,看透了,就不会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不会有过高的期望值,也不会有抱怨。
老年人如像大雁迁徙,舍了自己的“窝”去为在外地的子女奔忙操持,“忘了自己”,往往会“顾了这头,丢了那头”,得不偿失。我幼时,母亲为了帮在省城的哥嫂照看孩子,经常把我扔在老家跟年迈的父亲一起生活。长期缺失母爱,对幼小心灵造成创伤,以至于童年、少年阶段,性情善感多愁,没有安全感,差点患上“自闭症”。就如现在的“留守儿童”,我很理解、体谅他们的处境和心理渴望。幸亏后来参军入伍,在解放军这所“大学校”里接受特殊锻炼和教育,感受到部队大家庭中上下级和战友之间兄弟般的温暖,性情才乐观开朗起来。
我们这一辈,从小贫寒受苦,又承担了过多的责任。我当过铁道兵、工程兵,是在十分艰苦的深山沟里开山、修路、架桥施工。那时国家“一穷二白”,又时兴学习雷锋,提倡艰苦奋斗、艰苦朴素。再后来随部队调防青藏高原,那里生活条件更艰苦,你不奋斗都不行。高山缺氧,高原疾病,满目苍凉,对谁都是一样的“待遇”和考验,只能面对、忍受,以坚毅硬扛。与老婆孩子长期的两地分居,那思念和牵挂,也是一种让人难以言表的苦楚和煎熬,但也咬牙“挺”过来了。如在当下,半年不见面,也不电话联系,恐怕早就“劳燕分飞”了。
好不容易熬到退休,好歹有了闲暇、有体力、精力,能自由支配自己时间的大好时光,又主动担负起尽职尽责照看孙辈的“义务”。当然,一是喜欢孙辈,愿意付出;二是想帮子女一把,让他们集中精力去好好打拼工作。这是爱心“作崇”,心甘情愿。中国的大多数父母,都是这样做的,这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
我二十年的军旅生涯,所受的爱国、爱党、爱军教育,骨子里就筑定了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家国情怀。一切为国、为军、为家所受的苦和累,一切的无私奉献,都是心甘情愿,也是命运的造化和使命的担当。经历过的,就是个人的历史。不管你人生的道路顺利如愿也好,崎岖坎坷也罢,你的阅历和体验,就是你独特的精神财富。记录下来,为的鞭策自己,何乐不为?
进入晚年,能赶上国家安定繁荣的好时候,衣食无忧,就是福气。要堂堂正正的直面人生,无怨无悔。人虽已老,但只要有精神追求,心理就乐观、年轻,就会壮心不已,活的有滋有味!
(黎明 2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