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的冬天我受连指导员李成才指派,去吉林省柳河驼腰岭农场老六连驻地检查指导“年终总评”工作。当时叫“评四好连队”和“五好战士”。
当天下午我就出发了,从“叶柏寿”车站转乘火车,第二天早4时左右到了沈阳站。天不还不亮我就进了候车室,那时候进站不像现在这样严格,特别晚上的车站就是“讨吃要饭”的流浪人员冬天取暖的场所,在地板上东倒西歪地躺着睡觉。还没到开车时间,我也找个比较干净地方,铺垫上两张报纸,席地而坐竟睡着了。突然听到车站广播:“去通化方面的旅客开始检票啦!”
一看时间是早晨6时30分左右吧,天还未大亮,我赶紧登上沈阳到通化的火车。那时火车速度慢,还常晚点,就这样火车慢慢地经过梅河口站、柳河站,中午2时左右才到达驼腰岭站。
出站时天却下起了大雪,我在路上深一脚浅一脚向七棵树的六连驻地前进。白茫茫的雪地上空无人烟,因不熟悉路况,有些紧张,我就把手枪拿出来子弹上膛,以防野兽。经过二个多小时的艰苦跋涉,终于到达六连驻地。同志们见我到了都热情欢迎招待我,排长李曲锁找来棉衣、棉鞋(都是羊皮的)给我换了,并安排我睡在最暖和的热炕头。他们住的是一间大屋,左右两排大土炕,中间是过道。炕的下面是“土暖气”,就是用土坯砌个大烟道,东边烧柴西边冒烟,谁值班站岗谁负责不断地加木柴,靠这办法取暖过冬。外面冰天雪地,气温都零下20多度,但室内温暖如春。农场条件较差,战士生活十分艰苦,场地到处有老鼠。冬菜主要是萝卜、白菜、土豆,他们就是穿着军装的“农民”。两个班住在一个屋里,晚上睡觉打呼噜、磨牙、说梦话的此起彼伏。生活虽艰苦,但大家十分乐观,在那样的条件下连长赵双根带领战士们平整土地,李曲锁排长带领战士耕种、管理,为部队供给粮食,解决当时部队生活困难,他们的工作精神可敬可佩。
我在农场其间经历过有趣的二件事。一天中午吃饭时,战士给我盛了一碗白菜加粉条,吃的正香时我发现碗里一个大黑东西,我以为是块肉骨头,夹起来仔细看,原来是把锁门用的“锁子头”。还有一次,有个战士去了三次驼腰岭车站接爱人都没接到,每次回来大家都笑话他,说得他挺害羞。
当他最后一次没接到时,我就问他:“是给你写的信还是电报?”
他说:“是电报。”
我说:“你把电报给我看看。”
当我看完他的电报,又用《查写电报字典》对照,一个字也对不上。那封电报是用阿拉伯数字组成,四个数字组一个字,当时我感觉这个“电报”有问题,就问排长怎么回事?这一问大家都哈哈大笑了!说:“这个电报是假的,是一个战士找到了一张发电报的表,随便写上某月几日到驼腰岭车站接他的爱人。”害得那个战土空跑了三次,你们说,这玩笑开的。
在那样的环境下,苦中作乐也不为过。
郑明森
2018年4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