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的年代

                                     贾云成


我是在看着《闪闪的红星》电影、唱着红星照我去战斗的歌入伍的。19741228日,我穿上了绿军装,别提心里有多高兴了。我报着为祖国、为人民而奋斗的初心,来到工建二零六团修理连。

修理连的任务主要是维修安装,加工和制造各种车辆、空压机、装碴机、皮带输送机、各类电机、发电机等。到了这个技术单位,我被各种机器设备和老兵们的精湛技术吸引住了,于是就认真工作,刻苦学习,很快成为连里修理技术的积极分子。

那时候施工连队任务繁重,各种工程机械也越来越多,机械化程度提高的同时故障也多了,修理连的修理工作量大增,各种机械配件紧缺。连领导决定提高铸造技术,自己制造一部分机械配件,以弥补配件紧缺。1976年,连里派我和潘泊龙去凌源县汽车制造厂学习了8个月的翻砂工艺,回到连队准备大干一场。

按照设计要求连里做了周密准备,建好了翻砂的场所和炼钢炉,成立了以我为班长的翻砂班。潘泊龙主要是负责造型,我主要是负责炉前及配料。那时我们仅学会了普通的灰口铁加上稀土铸造“45号钢”和“球密铸铁”的技术,在那个年代这项技术很实用,一旦成功可为部队节约很多购买配件的费用,就是开一次炉的费用较高。

铸造的第一步要造模型,各种配件的模型先用红松木料做,再用“石英砂”来造型,造好型等干透了才能就装炉。点火前要准备好铁锭、灰口铁、杂铁(就是回收的旧废铁)等材料,开炉一般都选择在晚间。点火后我就得炉前和炉上忙活,炉前看火,看铁熔化的程度;在炉上按比例填料。炉内温度高达到一千三百多度,等熔化的铁水够浇铸了,才能开炉。开炉是我的拿手活,用钢钎去捅破放铁水的口,铁水犹如一条火龙奔腾而出。配合的其他战友们两人一组,用耐高温的铁包接抬铁水,铁水流出钢花四溅,五颜六色特别好看。要是抬铁水时一不小心,铁水就掉到地上,遇到冷地蹦起很高火树银花,划出无数道彩虹。铁包在两人中间像抬轿子一样忽悠忽悠的,最后被倒进模型里,浇铸成型。浇铸后要等四天,待温度完全降下来再清杂就基本成了。

修理连晚间的工地场面特别壮观,这边炉火冲天,那面电焊银花闪闪,锻造气锤砰砰,车床尖叫飞转,“镗缸”、“校泵”、空压机有时冒出浓烟,好一派繁忙景观。

在那个火红的年代,团里涌现出年四旺、陈文秀等英雄人物。我们修理连也有很多先进人物:如修理工陈万平,“镗缸”精益求精,间隙以微米计算:电工孙继环、周洪泉代领全班数匝下线,让废旧电机起死回生:车工吕国泰每天干12小时也从不叫苦说难;电焊工孙少奎老师傅技术让人称绝,6号线焊完你都找不到焊点;钳工高基跃、徐敏化,锉出的“四方”严丝合缝。十八般技能个个精湛,保障着我们团的工程机械设备正常运转。

我们修理连的指战员,我敬佩的战友们最能吃苦,还沒有怨言,只管奋斗,不讲条件;不讲得失,勇往直前。那个火红的年代是我终生的骄傲和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