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茶道话源头
为感谢蒙古国政府和人民对湖北人民在抗"疫"中的深情厚谊,日前,湖北省委省政府决定,以湖北省人民政府名义,向蒙古国捐赠部分防疫物资和生活物资。这批生活物资中就有湖北省蒲圻市(现为赤壁市)羊楼洞生产的“川”字牌青砖茶。
“川”字牌青砖茶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上百年来深受蒙古人民喜爱,拥有“中华老字号”和“中国驰名商标”。砖茶生产历史悠久,源自唐、兴于宋、盛于清,历史上闻名遐迩。自明朝起传承至今已逾650年,并通过万里茶道将青砖茶远销蒙古、俄罗斯等欧亚各国,让中国茶走出国门影响世界,被誉为“草原人民的生命之饮”、“亚欧万里茶道上的瑰宝”。
双击此处添加文字1973年5月,我从吉林省白城市原总后白城办事处调到离家只有4小时车程的湖南岳阳原总后化工生产管理局(前身为解放军2348工程指挥部)工作。该局主要管理地处湖南临湘和湖北蒲圻两地于1969年建立的有近3万现役军人、工人或民工的10多座军工厂。后因军队精简调整,于1975年该局撤消,两地军工企业分别移交湖南和湖北省管理,现役军人调离全军分配。
1975年4月,我随局领导到湖北蒲圻纺织总厂参与现役军人分配工作结束后,我们几名年轻干事顺便到驻地附近羊楼洞旧街遛达才知晓羊楼洞是闻名遐尔的茶砖生产地。当时未改革开放,对其历史渊源知之甚少,直到30年后的2005年,学院组织退休干部旅游才有所了解。
羊楼洞位于鄂东南与湖南交界的地方,唐宋时期属鄂州,明清时期属武昌府蒲圻县(即今赤壁市)。这里早在汉晋时期就有种茶记载,唐代普种山茶,茶叶成为主业。据《万全县志》记载: 宋景德年间,官府以两湖茶叶与蒙古进行茶马交易。明清鼎盛时期的羊楼洞是湘赣鄂三省茶叶产销集散中心,19世纪中叶,羊楼洞年产砖茶1300万公斤,高峰时茶厂工人上万人,羊楼洞砖茶生产到达鼎盛时期,已是著名的茶叶产地和贸易中心,砖茶的制售更是独树一帜、堪称一绝。
今天我们来到羊楼洞,这里人人都知道,它不仅是砖茶之乡、中国青砖茶的原产地,更是兴盛达两个世纪的“中俄万里茶道”的重要源头。
古镇上有一条明清古街,街市虽然狭窄幽长,但整体保存完好。青砖灰瓦、赭红门窗的明清建筑傍着溪流蜿蜒分布,街市路面都是青石板、白石条铺就,一块连着一块,一条接着一条,显出幽深曲折的线条感。石板、石条早已磨得光亮,遇到下雨更是温润潮湿,自带一种阅尽沧桑的质感。
这里保存完好的明清至民国时期建筑,多为历史上的住宅商铺、深宅大院。有一进二重,有一进三重,大都前店后宅,中间是天井,上层有阁楼。这些老房子如今只偶有几家开门迎客,卖着本地产的砖茶,同时通过照片、实物等展示砖茶的历史文化。来这里游玩的人也不多,使这条古街还保有一份古久的安静感。
如果不是当地人的指引,你也许不会注意到,青石板路面上清晰可见一道道深深的凹槽。街上的老人介绍,这是当年进进出出运输茶叶的独轮“鸡公车”留下的条条车辙。
150年前,羊楼洞周边的茶叶都要到这里集散,经由长江水路运到汉口,再转入汉江至襄阳上岸,汇入陆上的茶叶之路,直通俄罗斯及其他欧洲国家。提起茶叶之路,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滇藏、川藏之间的“茶马古道”。一度鲜为人知的是,在整个亚欧大陆地图上,曾有一条纵贯南北的“万里茶道”辉煌地存在了两个世纪。
从17世纪末到20世纪初,茶叶从中国南方福建、湖南、湖北、江西等地出发,经河南、山西、陕西、内蒙古,由库伦(今乌兰巴托)至恰克图进入俄罗斯,并传入中亚和欧洲其他国家。这条茶叶之路绵延13000多公里,成为名副其实的“万里茶道”。
以羊楼洞为集散地的鄂南茶叶种植历史悠久,宋代这里的茶叶就已销往蒙古等地。明朝中叶,为了茶马贸易的便利,产于湖北蒲圻、咸宁、崇阳、通山及湖南临湘、江西修水一带的老青茶,运至羊楼洞加工,大批运往边疆地区销售。“洞茶”由此声名远播,羊楼洞成为“万里茶道”重要源头之一,以一担茶换一头羊或者几担茶换一头牛的交易常有发生。
羊楼洞茶业的鼎盛,则是在清朝末年。清咸丰年间,受太平天国运动影响,作为欧亚万里茶道重要源头的福建武夷山茶路中断,羊楼洞在中俄茶叶之路上的“起点”地位更加凸显。
当时,有大批晋商、粤商等外地商人来此投资经营茶庄,还有俄、英等国商人来此开办茶厂。一时间,争先恐后办工厂、设票号、开洋行,弹丸之地聚集的茶庄超过200家,镇上人口超过4万。
如今,羊楼洞古镇仍保存了昔日繁华的遗迹。长达一千多米的石板街上,商铺、客栈鳞次栉比,并有旧时“厘金局”“邮政局”及“基督堂”等旧址,以及这深深的车辙凹槽,见证着当年羊楼洞小镇茶销万里的繁荣盛景。
由于20世纪初的战乱,羊楼洞砖茶贸易之路受阻,加之全国多处砖茶厂出现,羊楼洞砖茶几近走向没落。特别是日军侵占这里时,曾在羊楼洞大肆烧杀,烧毁房屋上千间,使兴盛了几百年的古镇备受摧残、日渐萧索。直至新中国成立后,羊楼洞茶业才得以逐渐恢复。
据介绍,羊楼洞一度有数百家茶庄茶厂,到1949年5月,还剩下聚兴顺、复兴、民生、义兴、天茂源五家。军代表接收五家后合并成立“中国茶业公司羊楼洞砖茶厂”,1952年迁址到距此4公里的赵李桥镇,更名为“中国茶业公司赵李桥茶厂”,2008年改制后变更为“湖北赵李桥茶厂有限责任公司”。
几经更迭,作为历史上闻名遐迩的“川”字茶品牌的传承者,赵李桥砖茶制作技艺和“川”字茶的品牌一直延续,没有中断。
当地还有一个说法,羊楼洞后松峰山上有三条清澈的天然泉水,分别为“观音泉”“石人泉”“凉荫泉”,三泉如川,砖茶的招牌也因此而得名。“川”字招牌成为羊楼洞砖茶的代名词,在边疆和边境牧民中享有很高的信誉。据称牧民们在进行茶马交易时,通常以三根手指摸一摸茶砖,只有摸出“川”字三道沟痕的,才被认为是正宗好茶砖。
茶叶、丝绸和瓷器,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标志性的出口商品。历史上,“万里茶道”是一条可与“丝绸之路”相媲美的商贸通道,也是一座沟通欧亚大陆的桥梁。茶叶贸易的国际化带来了茶区的兴盛,羊楼洞也因此闻名于国内外,积累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历史的荣光难掩凋零的落寞,但是盛世的丰华却可以再现昔日辉煌。茶道车痕犹在,古镇茶韵仍香。近年来,中蒙俄“万里茶道”沿线城市一直在致力共同推动“万里茶道”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在历史遗迹保护、历史资料收集、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展开合作、共同努力。赤壁市也成为其中重要节点城市之一。“打造百亿茶业,挖掘千年茶史,重振万里茶道,造福亿万民众。”
这是近年来赤壁市提出的茶业发展战略。赤壁茶产业也开始重新焕发勃勃生机,原有218家茶叶加工企业整合到30余家,全力打造“川”字牌青砖茶等老字号品牌。在“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品牌“走出去”的历史机遇下,砖茶品牌复兴和砖茶产业发展加速。
目前赤壁已有茶叶基地15.8万亩,茶叶年产量达3.7万吨,被国际茶叶委员会授予“万里茶道源头”称号,羊楼洞被授予“世界茶叶第一古镇”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