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友群里,有位1969年从陕西入伍的名叫苟军锋的战友,名字听着有点熟,但想不起模样了。这“苟”(Gou)姓,是个小姓,不大多见,字义嘛,让人不能乐观。像蝇营狗苟、苟且偷生这类贬义词和成语,都和它组合。就连“一丝不苟”这带褒义的成语,也是在“苟” 字前面加上一个否定的 “不” 字。
苟姓的先人为什么确定了这么一个姓氏符号,让他的后人处于尴尬境地?
相传苟姓原为“敬”姓,一个突显礼仪的字。北晋时代,不知敬家先人因何原因得罪了北晋王朝,就以敬姓与北晋高祖石敬瑭名字中“敬”字相韪的理由,强迫敬家去掉反文改为“苟”姓。可见封建社会皇家“唯我独尊”的霸道。
据说河南有个村的苟姓,忍无可忍,凭祖上墓碑文记载,向公安户籍部门申请,改回了原“敬”姓。像央视著名主持人敬一丹的姓,就是“苟”改 “敬”姓。如果按原来的“苟” 姓起这名字,那会多么难听、别扭,还抵消了淑女气质。
前些年,山西阳泉矿务局有位姓“苟”的业务员被单位派驻济南要账,就暂住在我们院里1号楼,我还和他聊过天。因为他也当过兵(当然是晚辈),服完几年兵役就复员安排到山西阳泉矿务局工作。我也在他们山西当兵呆过,“文革” 中还在山西执行过“支左” 任务。对山西的风俗习惯有些了解,我们聊起来,就有共同话题。
我曾半开玩笑的和他说,你这姓不好让人称呼,喊你小苟(GOU 音“狗”)、老苟、苟老师、苟兄(谐音又同“狗熊”),都觉得别扭,会给人际交往带来诸多不便。我以前在部队,有一位同年入伍的常州战友,姓杨,名“小苟”。个子高挑,人也开朗活泼,特别能干。“小苟” 这名字,从字面上看没什么好笑的。但是,当连里集体晚点名,连长点到他的名字时,大家就老是窃笑,不由自主的乐。因为杨小苟这名总让人联想成“养小狗”,一个很严肃的连队晚点名场合,总有战士私底下忍不住偷笑。平时战友们喊他“小苟”,听起来也感觉怪怪的,总是有那么点好笑。你想啊,一个大个子战士,大家老是喊他“小狗”(谐音),总有不协调、不雅的感觉。他自己也觉得不好意思。后来,连长私下和他交谈:我当连长,部下还有叫 “小狗” 的,我成什么了?不大文雅。如果外出办事、住宿登记姓名,还得费口舌向人家解释:不是小狗的狗,是一丝不苟的“苟”,草字头下面一个句号的“句”!你说麻烦不?改下名字如何?
这正合“小苟”心意。于是,就向连首长申请,经过团里批准,改名为“杨建华”。他这名改的好,顺口、大气、寓意也好。渐渐地,大家也不喊他“小狗”,改口喊他“建华”了。
山西阳泉这位苟同志说:是的,这姓喊起来很别扭,解释起来也有点添乱,我也觉得有点那个,没办法,老祖宗传下来的,无可奈何。
2014年秋,我应南京老战友之邀,去了趟南京,南京战友又陪我去了离南京不远的常州,去与常州的一些老战友会面。聚会时其中就有杨建华战友。他身体硬朗,性格还是那样乐观开朗。我们曾是一个排的,很熟。四十年没见面,这次见到格外亲切,除了紧紧拥抱,非要和我连碰三杯。
老战友分别多年,天各一方,难得有机会聚集一堂,战友们一见如故,亲热无比。当年的英俊小伙们,几十年后再相见,都是两鬓斑白的爷爷辈的老人了。见面后先是相互端详、然后感叹、接着就是热泪盈眶。席间,我们把酒言欢,谈笑风生,回忆过去的军旅生活,也毫无忌讳的谈起当年我们喊他“小苟”的热闹话题。大家重温战友情谊,不亦悦乎。
(黎明2018.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