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再次欣赏我的“中华苏维埃中央苏区”红色收藏,目睹88年前,中央根据地发行的纸币、铜币、银币,心潮澎湃,思绪万千,仿佛看到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红军战士,发动群众、带领群众,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艰辛,仿佛听到根据地军民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军事围剿。
一、中华苏维埃中央苏区概况
中华苏维埃中央革命根据地,即中央苏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创建,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最大的革命根据地,是全国苏维埃运动的中心区域,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党、政、军首脑机关所在地。至1931年9月,红军在取得粉碎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根据地第三次“围剿”后,使赣南、闽西两个根据地连成了一片,已经拥有包括28个县、15座县城,总面积5万多平方公里,人口达250多万。1931年11月在江西省瑞金县叶坪召开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27日,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选出了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和人民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和副主席项英、张国寿。大会制定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明确苏维埃政权的性质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其“全部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同时发布了《关于经济政策的决议案》,规定:“为着实行统一货币制度,并帮助全体劳苦群众,苏维埃应开办工农银行,并在各苏维埃区域内设立分行,这个银行有发行货币的特权。”
二、中华苏维埃中央银行的组建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毛泽民受命筹建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1932年2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在瑞金叶坪正式宣告成立,毛泽民同志出任行长。曹菊如同志任国家银行会计科科长。根据大会通过的《关于经济政策的决议案》相关规定,制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货币政策(主要内容):
(一)苏维埃应发行苏维埃货币。为着统一币制并帮助全体劳动群众,苏维埃应开办国家银行并设有分行,这个银行有发行货币的特权。
(二)国家银行应实行兑换货币。对外来的货币,须一律兑换苏维埃自己发行的货币。
(三)苏维埃区域内的旧货币,目前得在苏区内通行并消灭行市的差别。苏维埃须对这些货币加以清查和监督。
(四)对土著及大私人银行与钱庄,苏维埃机关应派代表监督其行动,禁止这些银行发行任何货币。(原载《中国经济史研究论丛》,1986年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
苏维埃国家银行成立之前,中央苏区流通的货币有:江西工农银行的铜元券,闽西工农银行的银元券,还有光洋和国民党的纸币,甚至有清朝时期的铜板,人们购买物品,抓一把各式各样的票子出来,有时连账也算不清,不仅老百姓头疼,商家也是不胜其烦。1932年7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正式发行自己的货币,先后发行的有纸币、铜币、银币等,以银币为本位,以纸币为大宗。另外,为了发展经济,中央苏区还发行了公债并仿铸了部分白区银币,用以去白区采购根据地所需物资。所发行的根据地货币,流通于中央苏区以瑞金为中心的21个县,从此,结束了中央苏区没有货币的历史。
三、中华苏维埃中央苏区发行的货币
(一)纸质货币银币:1932年2月,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正式成立,在短短的5个月后,就印制、发行了第一批苏维埃纸质货币“银币”,面值分别有:伍分、壹角、贰角、伍角、壹元,其基本数据为:
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面值“伍分”纸币。
以上纸币年份版式有:1932年版面值有五分、壹角、壹圆三种;1933年版面值有五角、壹圆两种; 1934年版面值有贰角、壹圆两种。据说当时还设计有伍元、拾元两种面值,但由于当时残酷的战争经济形势没有发行流通。
中央苏区发行的纸币正面上端均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字样,中间和四角印有币值,下端印有纸币和银行的兑换值,纸币的背面下端印有发行年份。贰角和壹元纸币正面印有列宁头像,贰角的背面还有五角星、麦穗、地球、镰刀、铁锤组成的图案。纸币下边中间横框内有“凭张兑换银币壹圆”,标明国家银行发行的纸币为银洋的兑换券。纸币的四角花纹圈框中均上下标有面值,编码多印在纸币正面中间偏上的空白处或背面下方,背面下方中间印有发行时间。由于苏区印制的纸币工序简单,容易被敌人伪造,设计时在主图和下边两侧的外文签字中设有多处暗记,以防伪造。至1932年底的半年时间内,共印五分票48,375元,壹角票129,800元,贰角票103,000元,壹圆票375,000元,共计656,175元。
(二)银元辅币铜币: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在发行流通纸质货币的同时,还铸造、发行了多种质地和面值的金属货币,如银圆、铜币等,丰富并完善了苏区货币种类,保障货币多种化需求,为支援战争和繁荣苏区经济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中央造币厂所铸铜币主要是分币,铸行于一九三三年至一九三四年间,前后不到一年时间。现存世有“一分”和“五分”两种面值。
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面值一分铜币:
图7.一分铜币(阴阳版),直径17.8毫米,厚1毫米,重1.9克。
正面中心铸“一分”面值文字,左右嘉禾图坏绕,上缘正中铸一五星图;背面中心铸中国共产党党徽和面值“1”组成的图案,上缘铸“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文字,此币版别仅一种。
图10.五分铜币(无岛版),直径26.6毫米,厚1.7毫米,重7.2克。米,重7.2克。
五分铜币:正面图案同“一分”铜币,只是将面值改为“五分”,背面正中铸中国共产党党徽和当时的中国地图,外环珠圈,上缘铸“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下缘铸“每弍拾枚当国币壹圆”,左右分列五角星图案,一般直径26.6毫米,厚1.7毫米,重7.2克左右。此币版别较多,除正面嘉禾图、五星有多种版别外,背面的地图竟可以分出连岛、近岛、远岛、无岛等多种版别。
(三)银圆辅币小银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银行成立后,中央苏区银币发行的品种比较单一,仅发行了贰角小银币。这是在1932年7月以后,苏维埃银行发行纸币、铜币的同时,为了稳定经济,防止白银外流,中央苏区随之广泛回收银器、首饰等回炉溶化,铸造发行了1932年和1933年版贰角小银币。其正面中央铸“贰角”币值,上缘铸“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下缘铸“公历一九三三年”或“公历一九三四年”,左右分列五星图案;背面中央铸中国共产党党徽和地球图案,左右环绕嘉禾图案,嘉禾图上方铸一五角星图,最上缘铸币值“每五枚当一圆”。其直径24毫米,厚1.5毫米,重5.4克。此银币含银量并不高,测验结果为60 %。
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面值贰角银币:
这种银币并有铜鎏银和铜质币存世(见图12),直径23.8毫米,厚1.4毫米,重4.5克,况且有多种版别。对此在钱币界争议颇多,一说为国民党反动派制造;另一说为当时的土匪王三春所为,都是为了破坏或干扰苏区经济的目的,是否当时同时流通,有待进一步考证。
中华苏维埃银行发行的纸币、铜币及小银币,流通于以瑞金为中心的21个县。除此之外,苏维埃国家银行中央造币厂还还仿造了可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内外流通的“袁大头”“孙小头”及墨西哥“鹰洋”等3种银币,用以从白区购买所需物资,回收各种杂币,使中央苏区的货币实现了统一。
四、中华苏维埃中央苏区货币的意义
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被迫放弃中央苏区,随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同月,组建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办事处,统一领导中央苏区留守军民的斗争。红军主力撤离中央根据地后,中央苏区货币即停止铸造发行,中央造币厂后转移到于都龙山,埋藏了造币厂的机器和材料,存在近三年的中华苏维埃中央银行和中央造币厂就此结束。
中华苏维埃中央苏区货币是中国大革命时期最富有代表性的产物,从发行到流通,反映了当时革命形势和时代的变迁,在革命斗争环境艰苦,物资匮乏,技术、设备落后的情况下,其纸币、铜币、银币花符图案设计精美绝伦,含义深刻。但由于条件的限制,纸币的印刷、铜银币的打制都存在一定的缺陷,但能做到如此程度已实属不易。
中华苏维埃中央苏区发行的货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央苏区军民进行革命的政治、军事、经济斗争的历史见证,它为调剂苏区金融,支援革命战争,改善人民生活,打破国民党反动派的封锁和围剿,巩固苏维埃政权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历史意义是不容忽视的。这些货币因发行时间短暂,流通区域狭窄,存世数量稀少,因而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注:本文使用钱图,除图11是借用殷国卿泉友外,其余均为本文作者藏品(作者张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