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工会换届选举工作正在全省各地陆续展开据悉,一些县区的不少乡镇干部也恰在这时被调遣回城等待安排,其中不乏在农村摸爬滚打近半生、现已年迈体弱的老同志。于是,一些县领导便信口一句:“到工会去吧,那里轻闲,能做多少算多少。”乍听,好一副关心老部下的慈善心肠。人老了便去一个“轻闲”的地方,可谓“知人善任”矣。但是,这样安排老干部、配备工会干部的做法,实实不妥当,真真不高明。
其一,改革时期的工会工作,已不是被“砸烂”年代的“摆设”,工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被清醒的党政和企业领导者所重视。各级工会有大量开创性的工作要做,若说那里“轻闲”,实在有点“站着说话腰不痛”。其二,“知人善任”的含义,不仅包括“知人”,而且包括“明事”。在发展经济的年代如此偏解工会,到头来不仅于事(党的事业)无益,而且也会使那些原本打算去享“轻 闲”的“人”失望和煎熬,甚至无异于“受罪”。
可喜的是,上述现象在某县刚一露头,就被这个地区的工会及时说服并得以纠正了。事实证明,“选调工会干部须经上一级工会同意”这一说法能否兑现,上一级工会的作为很关键。
时下有句流言,叫作“老干局是敬老院,体委会是疗养院,总工会是养老院”。这样的说法虽属坊间笑谈,但也绝非事出无因。如果真的把这三句话变成现实,那么结果将会怎么样呢?至少后两项的工作将是死水一潭,绝无生机和活力可言。
工会是养老院吗?无论是谁都会断然否定的。问题的要害是有的地方做起来就有点那个了。诚然,老同志需要安排,况且有些年过五旬的,也未必惧“当年勇”,的确不应该束之高阁。但衡量这些老同志的去处是否恰当的标准之一,是看他能否力胜其任;衡量干部配备取向是否正确的标准之一,是对每个部门的职责和事务是否有实质性了解。具体到工会工作应该明白一条:工会不是养老院,它不是无视年龄、身体条件,随便指派个什么人来都能干得了、干得好的。
(1987年8月20日,获首届全国工人报刊好作品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