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类似如何看待劳模的问题,是无须兜圈子的明白理,但事实上,它现今却成为下一般功夫功都不见得能解决好的一个社会思想问题、
有人也许会说,劳模、先进就在自已身边,那不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吗?其实不然,就近些年的情况看,有许多分歧和争议,竟然偏偏就出在劳模的身边。由于劳模身边不乏微词,于是劳模大多在自己的诞生地黯然失色,墙内的花几也只好到墙外香去了,这种反常现象,很可能你就经历过、见过或者听说过。
还记得本报创刊初期披露的徐小平事件吗?还记得本报去年为马胜通鸣不平吗?这些劳模所遭受的非议和责难,皆由“后院起火”所致。由此可见,如何看待身边劳模这一问题,不仅值得一提,而且简单地提一提还不一定顶事呢!其实这个问题并不复杂。看身边的劳模,你尽量学人家的长处就是了。劳模 之所以成为劳模,就是因为他们在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成绩卓越。全面突出的劳模当然也有,但毕竟是少数。况且若用显微镜窥测一番,谁也难保没有瑕疵。这是任何人都公认的。否则,我们拥有一个雷锋就足够了,还年年代代地推举、表彰干吗?
因此,处在劳模身边的人们,很有必要调整一下心理、矫正一下视角,无须用鸡蛋里面挑骨头的创意去挑剔人家的不是(当然,如果确实发现和认定个别劳模在某些方面有违法违纪行为,那是另外一回事)
那么,导致劳模周围人们心理倾斜、视角偏移的原因在哪里?笔者认为,有现实因素,也有历史因素。譬如,那种“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传统式嫉妒,就很典型;那种“以人之短、比已之长”的攀比性心理,就很普遍;那种“攻其 一点、不及其余”的偏激性思维,就很常见…于是乎,轻者闲言碎语,重者唇枪舌剑,像煞有介事,似烽火硝烟,每每在劳模身边层出不穷,搅得在事业大道上堪称勇士的劳模们频频叫苦:“劳模难当,难当!”
谁敢说这是笔者的凭空杜撰呢?
如今,领袖都不是神了,劳模当然也是人。是人就有人的特点,就有人的缺陷,七情六欲,喜怒哀乐,脾气情感。而且在某些方面也许更比常人外露,更为常人所见。有不少响当当的功臣,就是与众不同的“怪人”。然而,“怪”一点又有何值得见怪?人嘛…
劳模周围人们心理倾斜、视角偏移的又一个原因,还在于我们的历史对劳模 的塑造上。十年前(也许现在还有这种现象),我们的宣传机器总是把劳模“塑造”得十分高大完美,简直有些不像人了,如此熏陶的结果,便是一般群众不把劳模当人看,他们心目中自然被强加了一把标尺,想必劳模就是或者说就应该是书上塑的、报上登的那样。如果说这种情况在那个封闭式的时代还能哄些人的话,那么如今开放之后,便露馅了。人们什么都知道、什么也敢说,劳模不再那般神秘,怎能不反作用为各色人等对劳模的纷纷议论呢?
由此可见,要让群众不把劳模当神,首先我们选树劳模、宣传劳模的组织和部门,要学会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如果你的鼓动词太过分,那怎么能责怪熟悉劳模的人们去伪求真呢?须知,肯定性的以偏概全,并不比否定性的以偏概全强多少。如果我们都能用实事求是的眼光看待和评价劳模,那么劳模的先进性就易于被人接受,劳模的日子也就会好过些了。
(1989年4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