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辽西,那片群山……

三月下旬的辽西大地春寒料峭。

白雪覆盖下的山林原野、工园园区和座座崭新楼宇,在宽大明亮的高铁车窗中飞速掠过。

这条铁路沿线景像即熟悉又陌生,只因数十年后的今天已完全彻底的旧貌换新颜了。

 

同行的五位北京战友,是专程前往辽西看望、祭拜长眠在那片群山中的烈士、战友。这是我们多年夙愿。

五十年前,这里曾是我们参军入伍、献身国防建设的战场。那时这里的生态环境不好,人们的生活贫困。部队的生活、施工条件十分艰苦。

而声威远名的英雄六团数万名指战员,硬是

"高梁米""钢丝面"的艰苦条件下,活生生创下了不朽的"英雄六团精神"和全军瞩目的"四年任务两年

完“的辉煌成就 ,为国防建设做出巨大贡献。

也正是在那火红年代里,“英雄六团”不仅诞生了大批英雄人物和壮烈事迹,还有十余名战友献出了青春和生命,永远的长眠在辽西的群山中。

曾在20066月端午节后,北京战友一行9人专程驱车来到辽西。在当年部队驻地,我们受到库区部队领导高规格的盛情款待。三天多时间里我们有幸走访了当年每一处营房驻地。在深受部队发展所鼓舞同时,也为因交通受阻、没能前往拜祭六团烈士、战友而深感遗憾。

今天,疫情虽然尚未解除,但赶在清明节前,只有当我们坐上刚刚开通的高铁列车驶往辽西时,心中才终以稍有宽慰。

一个半小时车程后走出高大的车站。又经车龙马水熙熙攘攘的繁华市区后,来到坐落在北山的“烈士陵园”。

陵园面积三万余平米。全园以大理石为碑、汉白玉为基、花岗岩为阶,植松树柏成林,叠琼积翠尚雅。

矗立在陵园中心数十米高的雄伟的纪念碑上,铜雕英像,伟岸千宵。纪念碑中央铭刻着苍劲字幅:

"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纪念碑四周环以花坛铺紫圃红,吐瑞流芳。在一派庄严肃穆景像中确有"先贤安息,后人安心"之感。

也许是对大家心境的格外理解,这时天空飘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然而,战友们全然不顾淋湿的衣服、头发,纷纷围绕在数百块墓碑中,殷切的寻找着六团烈士的名字。

"尚春发 " "郭忠岐 " 潘云飞、 “肖丰龙” ;还有“魏金万”、“郑国发”、“王德新”、 “扬天培”、“常小和”,终于找到九位六团烈士的名字!

突然发现了这些熟悉的名字,大家一下子安静下来,或许是怕打扰了长眠的战友吧。

大家默默地擦试着墓碑,轻轻的整理着带来的鲜花、花篮和祭品,再把浓香的烈酒细心的洒在墓碑上,籍以献上积淀在心中半个世纪的战友深情。

当我的目光落在这间隔太久的名字时,心中一下子紧张起来。脑海中迅速翻腾起当年柏树沟、梨树沟、小寺沟、叨尔登、柴杖子等地火热沸腾的国防建设大会战场景:

青山翠柏、旌旗烈烈,风枪、斗车、安全帽;

白天,山腰上"四年任务两年完"的巨幅红色标语格外醒目 ; 夜晚,灯火辉煌通霄长明,沉闷的开山爆破巨响轰轰隆隆传向远方----

那是何等壮阔的军队要强大、国家要富强、彰显不屈不挠的民族抗争的历史场面啊!

也正是在那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和火红年代里,这些战友们却奉献了青春、奉献了生命,永远的长眠在了辽西的群山中。

在尚春发烈士墓旁,郑政委久久的徘徊着。

尚春发烈士是当年部队树立的优秀典型人物,是全军总后系统学习的英雄。

曾经整版刊登在“解放军报”上的尚春发英雄事迹报道和全军的学习资料,就是当年由郑政委亲手完成。

今天,当郑政委在墓碑上看到这熟悉的名字时,心中该是怎样的不平静啊?

郑小和烈士曾是十三连战士。

今天来到墓碑旁的十三连战友李金良、刘金昌、郭金山,边整理着祭品边回忆着曾经共同经历过的军营往事。李金良由衷的说到:“现在觉得,当年经历过的每一天都是那么珍贵!”

不知什么时候,小雨已停,天空放晴。

初春暖暖的阳光温和的照耀着辽西群山。

雨后湿润的空气令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

面对座座墓碑,我的心情颇感沉重。

这些烈士、战友原本应该和今天的我们一样,享改革开放新成果的幸福生活、受祖国日新月异飞速发展之鼓舞,还有人生的天伦之乐。

可如今,他们已然在辽西群山中长眠半个世纪了。

站在松柏掩映的碑林间,远眺一派欣欣向荣的凌源市区,我在想:这座新兴城市能有今天的发展,无论如何少不得当年英雄六团数万指战员和身旁这多位英雄战友的生死奉献!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无数的英雄、烈士,永远具有时代的最先进意义和最崇高的精神价值和文化价值!永远是后辈楷模。

在高大雄伟的纪念碑前,我们站成一排,举起右手敬上庄严的军礼:

"敬——礼——"

我倾尽全力呐喊道:

“辽西群山的战友们—

六团战友看望你们来了——

青山常在,

英名永存!

祖国永远不会忘记、

人民世代感谢你们——

离开烈士陵园,回头遥望那片碑林,我心中道:

“再见,辽西那片群山;

再见,辽西群山的战友“。

2021—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