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对春节没有太多印象和记忆。因为“春节”是汉民族的传统节日。我家是回族,家在青州城里卫里巷,整条街巷,居民都是回族。年三十晚上,过年不兴熬夜“守岁”,也不包饺子、不吃年夜饭,不放鞭炮。除夕夜,天黑了我们还如平常一样,按时吹灯睡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县城里的小街小巷还未通电,普遍用煤油灯照明)。午夜,被远处汉族家里此起彼伏的鞭炮声惊醒,知道是汉族老乡要往灶台上贴新的灶王爷画像,请过世的祖先们“回家”过年,和子孙后代们一起吃年夜饭。我的睡意也被驱走,只好缩在被窝里,半睡半醒的欣赏这喜庆的鞭炮噪音。我们居住的街巷,因为睡了,又不放鞭炮,就安静的很。
中国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民族的节日。如,受伊斯兰教影响,中国有十个少数民族过开斋节、古尔邦节(也叫“宰牲节”);藏族过“雪顿节”和藏历新年;蒙古族过那达慕节(赛马、摔跤);云南的白族、傣族过泼水节,等等。回族祭奠前辈亡人不在清明节去上坟,而是在亡人的重要忌日去“走坟”。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提倡各民族团结、平等,相互尊重、包容,国家也把汉民族的一些重要的传统节日(如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法定为全体中华民族的节日。还规定了节日放假休息、娱乐、走亲访友的假期。于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也与汉族同胞一起过春节,全国“普天同庆”,同娱共乐,图个喜庆。
汉族,是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中人口最多(占全国人口96%还多)、文明历史悠久的民族。汉民族过春节,从上年的农历腊月二十三“小年”开始,“辞灶”,打扫卫生,筹备过年的食品。除夕还要守夜、贴春联、“请家堂”、祭灶、放鞭炮、吃年夜饭、辞旧迎新、给长辈拜年、给晚辈儿童“压岁钱……,一直延续到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吃过元宵(南方叫“汤圆”)、上街看过花灯,这春节才算正式谢幕。
新中国成立后,共产党制定了“民族平等、团结友爱”的民族政策,各民族互相尊重,和睦相处,实现了各民族大团结。春节,成为了中华民族共同的节日。节假日,各族人民可以休假、娱乐、团圆、旅游、探访亲友(现在又增加了看春晚节目)。
春节,里面包含了许多文化内涵和风俗习惯。这个喜庆团圆、喜气洋洋、充满人民对美好生活无限期盼和希望的隆重节日,自然成了全民共享、喜庆欢快的盛大节日。
随着全社会文明风气的发展进步,旧时过春节的家族宗教风俗慢慢淡化、而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和各民族都能接受的健康习俗逐渐深入人心。为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安全,防止大气污染,政府以法律形式禁放烟花爆竹,让群众慢慢习惯和接受,大家积极响应政府号召,自觉移风易俗,割除陈规陋习。健康向上、文明欢乐的春节新风尚正在兴起。
(黎明 记于2022年1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