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在铁道兵老十九团的日子
        近来在互联网上看到铁道兵战友网,看到好多地方都有战友联谊会在活动,
我们江苏省及本地也都有。我看的不一定全面,总感觉是不是因为上网者中年
纪大一点的人少,所以五六十年代甚至更早一点的人事和亲历就很少见。比如
1965年初,铁道兵第四师十九团整团人员装备编入总后勤部序列一事,我还没
有见有提说过。也有一些战友在说十九团,但不知道他们是否知道,有一个老
的十九团出了铁道兵的门,后来的是新组建的啊。尽管网络之言不是军史档案,
但也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
        我1963年3月1日在江苏省常州市入伍,到铁十九团当上了一名铁道兵战
士。是年,铁十九团补充的新兵很多,共有两个新兵营十一个连,约2200人。
兵员来自山东和江苏两个省。山东省1一6六个连,为一营,营长王新财,教导
员姓李(好像叫李什么宽);新兵分别为胶县、潍坊、高密、昌乐、益都(今青
州)、莱芜、新汶、新泰等县、市人。江苏省7--11五个连,为二营,营长陈殿

功,教导员陈彪:8、9两个连铜山兵,7连和10连三个排常州兵,我在10连

三排十班,班长赵大川(1959年兵,湖北房县人);排长陈幸德(1956年兵,准

尉军衔,湖南浏阳人);连长陈贵文(无副连长)、指导员陆沛洲、副指导员叶树

生。10连还有一个排及11连为南通兵。我们连的通信代号为:肥城县王瓜店

公社6125部队2分队10小队(师部代号6121部队)。新兵营仍驻在十九团早先

执行修筑泰(安)肥(城)铁路任务时的驻地山东省肥城县,大部集中在石横和穆

庄的电厂、面粉厂,我们10连驻南仪仙,7连驻北仪仙。这是两个隔新修铁路

线相望的村庄。新兵训练自二月下旬至4月下旬,4月27日授列兵军衔,接下

来就收拾行装、“捆铺草”,准备出发。4月30日午饭后登上121418次军列,5

月2日凌晨到达4818工地所在地-山西省太原市上兰村。2日,新兵们被分别

分配到已先期到达的老连队。我们一个公社25名新兵基本上全部分在四营十四

连,与我们相邻的长田公社的则在15连。本团其他年度所征兵员所属的地籍主

要分别如下:

1964.3.1湖北省石首、公安;

1982.8.1山东省济南市:

1961.9.1山东省济宁市;

1961.6.1安徽省蚌埠市;

1960.3.1山东省金乡、鱼台、贵州省毕节、大方;

1959.3.1山东省菏泽、定陶、成武、湖北省竹山、竹溪、房县、保康、郧

县、广西桂平、鹿寨;

1958.3.1湖北省随县;

1957(缺)

1956.3.1湖南省浏阳;

1955.3.1广东省廉江、阳江;

再往前的就都是志愿兵,全部是军官和少量随军职工。主要是:

1953年的安徽桐城人;

1951年的江西、贵州和湖北人;

1950年的山东和安徽的;

期间还有少部分四川和湖南的。解放战争时期入伍的基本上是东北人,抗

日战争时期入伍的是江苏苏北(新四军出身)和逐步向北的山东、河北等地人。

这大致也能反映我们这个团的历程和历史。

到达太原,团的代号变更为8720部队。

铁十九团原为三三”编制,全团三个营,每营三个连,是线路隧道团。

        1962年年末,泰肥线已修通竣工,承担修筑任务的铁四师两个团队要开拔到执

行新任务的地点。经总参同意,十九团被借出给总后勤部担务后勤基地仓库建

设任务。到达太原4818工地的还只是三、四营和团机关、直属队,一营到了内

蒙古卓资县旗下营,归总后大同办事处代管;二营到了宝鸡秦岭,工程任务归

总后西安办事处代管。1964年下半年一、二营始先后归建。当年,团里退伍了

少量老兵,团队按四四编制,进行了整编,即全团四个营,每营四个连,另

设机械连、修理连、汽车连、卫生队、后勤仓库等四个直属连队,还有原在北

大荒庆安县铁四师的生产基地种大豆的十九团人员同时撤回,不久后在前段修

筑芜湖、枫香墩铁路时有基础的芜湖弄出(围湖造田?)了百来亩重建了一个生产

队。加上2200名新兵,全团满编4000人,施工连队编制180人。

       从老同志那里听说,十九团1954年从朝鲜回国以后就投身到黎线的建设

任务中,驻扎广东。1956、1957年在武昌建设武汉铁路枢纽站工程;1958至

1959年在安徽建设芜(湖)枫(香墩)线:1960、61、62年到泰安、肥城修筑泰肥

线。至于十九团在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曾使用的代号和曾经的驻扎地,我

1963年11月初在团部会议室发现过线索。那是一面朝鲜平安南道殷山郡修德

里新三细胞一九五三年十月一日献给中国人民志愿军九0四部二十支队二

小队的一面红布锦旗。锦旗是竖式的,约40厘米宽、70厘米长,自右至左竖

着缀的布字,台头和日期(先写的日期)、落款都是汉字,中间正文有一个汉字

祝字,主文就是十六个朝鲜字,我还依样抄了下来,只是还未想法翻译出来,上方还有两面交叉着的中、朝国旗图样。到今天来说,它也应算作是一件文物,

   后来就没有再见到,也不知是否有人收藏。

 

        我所在的四营十四连,连长韩龙俊,是个络腮胡山东大汉,1951年参军,

    当兵前是济南的铁路工人,在武汉铁路枢纽站工程施工中是个赫赫有名的铺道

   岔的好手。指导员姜言忠,48年的东北兵;副连长吴景润,副指导员郑自礼。

   我们一、二、三排排长分别是郭宪谱、李吉忠和邵文吉,事务长记不清了。一

   开始因营房不够,我们十四连就住帐篷(可能是全团唯一的),同时开山取石盖

   营房。夏天到了,营房还没有盖好,中午帐篷里热得像蒸笼、像火烤。这也让

   我们新兵更加领略到了当兵的艰苦。我们这个连队编入的新兵很多,估计不少

   于8个班。就我所在的四班来说,光常州兵就7个,胶县兵2个,老兵就5个。

 

        4818工地的主要任务就是洞库建设。一开始也要搞一些洞口土石剥离。当

   时风枪和空压机还没有跟上,还使用了几个月的钢钎大锤。后来风枪来了,支

   架没跟上,作业的时候,风枪不可能凌空打眼,我们用绳索拽、用木棍抬,用

   小枕木支顶,打到洞库边沿,斜着无法支撑,甚至只好用肩扛背顶。眼子打到

   一人多高的时候就更加困难,大家费尽脑子,有的战士到山上砍来有枝权的小

   树,截成一人来高的支架,居然很管事。有战士为此受到了嘉奖。特别难能忘

   怀的是,那时打眼都是打的干眼,洞子里弥漫着岩石粉尘,防护用品就是口罩

   和头罩也有少量风镜,风枪手一个工班下来,满脸白的石粉、黑的油污,简直

   都成了鬼怪精灵。到1964年年中,风枪支架、水管才逐步跟上,湿式凿岩才慢

   慢被战士们逐步掌握和喜爱,掘进速度越来越快。

       我在十四连整整干了一年,第二年五月四日就逢调去四营营部担任文书。

我的前任是1959年湖北竹溪兵刘季生。四营的营长教导员就是原我们新兵二营

的营长教导员(新兵一营的王、李则在三营,一营营长梅友金,二营营长田雨书、

教导员李颖)。当时我们团的代团长是李培藻(不久离任,刘铁流接任团长),政

委陈加道(有的网络资料误为陈加通”),均为江苏人,副团长王凤山(山西人),

副政委于洪义(吉林人),参谋长李世贤(河北人),政治处主任余全根(后王昭信

接任),后勤处长白恩普。

大约就在”五一”节期,我们全团(在晋部分)在汾河河滩举行了一次全体军

人大会,四师沈鸿林师长到我们团来了,在大会上讲了话。这是一次欢迎师长视察、检阅的大会。沈师长身材魁梧,佩戴着崭新的一个豆少将领章,容光焕发,

煞是不同凡响。大会的第二天,突然发现我们的上尉指导员一下变成大尉了,

接着又见我们的营长教导员都成了少校了一噢!有一批军官晋升军衔了。那不

是,我们也都从列兵变成上等兵了嘛!

在营部当文书时间不长,四个月不到,八月底、九月初,也不知是营里哪

位领导喜欢上了别的人选,还是上面有谁要了,我就被调到了团司令部管理股

继续当文书。

团部驻扎在太原市北郊迎新街。那里是1958年大跃进以后迅速扩大形成的

商业、文化居住区,主要用于支撑太原北部大型工业企业太原钢铁公司以及兴

安、江阳等化工厂的职工生活。所以,迎新街并不是一条街,而是那个时代的

一个不大的新城区。因建楼砖瓦颜色不同,迎新街大体区分成“红楼”和“青楼”

两部分,红楼是太钢的,青楼则是化工的,我们团部就借用红楼西北部靠近太

钢铁路专用线一个闲置的院落。这个院子建有四幢三层楼房,分前后两排,之

间有大块空地可用作操场,空地的西半部有可用作大会堂的大房子,稍加改造,

做个团部绰绰有余,所以前排西幢还安排了一个机械连,东幢则放了个卫生队。

后排两幢楼房之间盖了五间平房,中间三间做会议室,两头分别做正、副团长

政委的办公室。铁路专用线西侧有一部分小的平房,被用作为为数不多的随军

家属住房。在那个时代,这样的条件真是不错了。

    就在这个团部、这个会议室,十九团召开了最后一次团党委扩大会,内容

就是1964年度全团总评,评定当年四好连队称号的归属。同时,我想,它肯定

也是一次散伙的会议。因为会议一结束,一、二营就都离太原走了。可就在

会议结束当晚,发生了一件非常不幸的事故一作为会议文艺活动,与会人员和

当时正集中在团部的战士演出队成员,分乘汽车连的两辆解放卡车去太原市内

观看文艺演出,返回行至解放路被支线冲出的一辆吉普车撞上,车上三个人被

颠出摔到了人行道上,其中四营陈教导员毫发无损,他真是福大命大,现今八十

多岁还健在太原;另外两位,一个是修理连连长翟国臣,另一个是演出队61年

济宁兵孔祥喜,他们不幸头部摔伤,抢救无效牺牲了,真是惨痛。

1964年过去了。大约是春节前后,1965年的新兵一纯粹的山西省忻县地区

"西八县”、"东八县”(东部少几个县)的兵补充进了部队。我们原来的三、四营

扩编成了四个营,每营各以半个营部和两个连,分别整编成新的一、三营和二、
四营。这样,"中人民解放军后勤工程第六团就此诞生了;而原一营、二营则
分别调到贵州和陕西,再由总后重庆办事处和西安办事处抽调入一些骨干老部
队,再加上补入当年新兵,分别在贵州龙里、陕西潼关编成了第八团和第九团。
从此,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第四师第十九团就这样拨归总后勤部而整编完结
了。


 

                                                    张焕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