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我值得纪念的日子,47年前的今天我穿上了绿军装。
上世纪的1976年3月1日,我们春城这批新兵来到了一所学校集合,3月1日从吉林长春军供站登上了去部队的绿皮火车,一晃整整47年过去了。
军人因打仗而存在,因使命而崇高。这是对军人使命、担当责任的崇高评价,也是对军人崇高的礼赞。军人生来为战胜,其使命特殊、任务特殊、作用特殊,强制性是履职尽责的重要保证。我为曾经的戎马生涯而自豪,更为自己曾经军人经历而骄傲。
记得当年入伍时,我怀着对青春的梦想,带着对军人的憧憬,走进了军营,从此,这绿色的方阵,便与我结下了不解的人生之缘。
记得当年入伍时,我来到了辽西建平县愁水沟的大山沟里,来到了光荣的沈后4分部206团机械连。在206团,先后驻扎在辽西凌源县刀尔登的柴杖子、朝阳市、建平县、辽宁的清源县、黑龙江黑河的德都县七星泡农场的东风大队、内蒙古赤峰市、辽宁沈阳市等。我们接受着光荣的传统教育,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我从一名老百姓锐变成一名军人。我们的首长都是抗美援朝的英雄们,都是当年朝鲜战场“最可爱的人”,我们在英雄们的身边成长,我们做了一名英雄部队的英雄传人。
回首过去的军旅路,回忆自己美好的青春,我用我的躯体、我的信仰,体味着军营的每一份感动,感受着军营每个点滴的改变。军营,留下的也许有更多难以述说的情怀,永远难以遗忘的感动,值得珍藏的会有许多、许多……
是啊,梦想的疆场,依然还那么遥远;血与肉的拼杀,依旧沉睡于梦中,恨不能有“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情壮志,亦不曾有“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的铮铮誓言。这魂牵梦绕的沙场,是每个拥有铮铮铁骨的男儿都会时刻企盼的沙场,军人就要用最为赤诚的灵魂向祖国倾诉他的忠诚……
岁月如歌,它奋力地敲打着时钟的鼓点,冷漠地笑看四季的轮回。任春回雁归,任草木凋零,但它的脚步却从不曾为谁停留,也不曾为谁驻足。
军营,它是我的导师,塑造了我的理想与追求;它是我的知己,认知了我的自信与尊严;它是睿智的长者,锻锻造了我的聪颖与智慧;它是激情的少年,赋于我朝气与驿动。它教会我如何适者生存,美者优存;它教会我如何面对荣誉与屈辱、激扬与颓废;它教会我如何坦然面对人生,使我低迷时不曾放弃,得意时无以忘形,面对失败亦敢言勇。
“自盘古开天,三皇定国 ,五帝开疆。凡国遇大事,男必在,与祀戎泯躯祭国,即燹骨成丘,溢血江河,亦不可辱国之土,丧国之疆,士披肝沥胆,将寄身刀锋,帅槊血满袖,王利刃辉光。”这是上高中时读过的一段诗,说是中条山战役时一位父亲给在前线儿子的家信,这段诗是父亲的教导却成了我从军的初衷,这一段诗也成了我投笔从戎的决心。忘不了父亲送我离家时眼睛里透出的殷殷期望。
我的军旅生涯,封存了我青春的温度,承载了我太多的感动、太多的回忆。因为军旅,我与战友相遇;因为明天,我们又与战友暂别。老了,只能在记忆中寻找当年的风采。
在部队里,我从一名战士,成长为一名老兵。我当过连队的材料员、吊车司机、汽车驾驶员。我从国防施工流淌的汗水里学会了承受,在磨砺中学会了坚毅,在疼痛中学会了忍耐,在极限下学会了自我超越。
在部队里,我忘不了我的首长和战友,接我入伍朱仕奎老连长、马世林连长,关怀我进步的崔学文排长、关心我成长的苏生通师傅、黄熙老班副,抗美援朝入伍的高业老战友,一起战斗的王海民、毛宝臣、李建华、刘军等战友。军旅情深,就像一壶陈年的老酒,年代越久越浓越香。战友们现在虽然天各一方,但遥远的距离击不垮我们的情义。
岁月匆匆,时光荏苒,现在虽然已离开为之奋斗过的军营40多年,虽然已是66岁的老者,回忆起当年热血沸腾的军营总会在内心泛起层层波澜。无法淡忘曾经让我受益无穷的这段刻苦铭心经历。
军号声已经远去,绿色军装已经泛黄,但无论过去多少年,不管走到哪里,不论世事沧桑,军人的性格,军人的品质,军人的血性,已深入骨髓,搽不掉抹不去。
我对人生中那段当兵历史,铭记在心,终生难忘,军人的情结永不消退。每当在大街上,看到一位路过的军人,我就想起了当年的自己;每当听到一首嘹亮的军歌,我就激情燃烧,仿佛回到当年的军营;每当生活不顺心和遇到工作困难时,我就用当年在部队奋力争先的精神来安慰和激励自己。
从18岁青春少年到66岁垂暮老朽,风雨人生几十年,总有一些记忆深刻、挥之不去的往事像攀爬的藤蔓一样缠绕心头,似陈年老酒,愈发醇香,品味无穷!常和已退休的老战友、老同学讲起自己的过去,如数家珍,无比自豪。因为我曾经在军营奋斗过,因为我曾经在军营拼博过……
品一杯香茗,细细咀嚼我军旅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