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军营

    “八一” 建军节快要到了,我仔细端详四十年前在军营前的照片,照片上有我的首长和战友,二零六团机械连长朱仕奎,指导员张吉蛇,勤杂班几位战友。他们和其他老兵一样钢筋铁骨,确也柔情似水。现在年过六十未伏枥,犹向大漠觅深情。我驾车长途跋涉,不畏道路崎岖,不顾身心疲惫,奔赴旧地,追梦青春。这幅照片是他们军营时的留影,抚今追昔,感慨万千,浮想联翩,思绪回到了四十多年前的军营。

辽宁省凌源县刀尔登的深山沟里,都是山连山的沟壑,基本没有平坦的农田,山上基本都是裸露的石头,没有树木,长满葳蕤的蒿草,这里曾是机械连和206团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末期的营房所在地。当年,一排排泥巴墙,房顶是用油毡纸铺就的,冬寒夏热,两个长方体的木架子上方跨一横梁,横梁上书写“壮志凌云”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大门虽简易,看上去也还气派。东侧是连部,司务长办公室,一排和修理排宿舍。中间是一条甬道,可以直接通往山上。甬道西边依次为伙房,粮食仓库,连队食堂,炊事员休息室。然后就是二排、三排、的宿舍,北边是几排整齐划一毛毡房,是工具、材料库房。连队机械停车场和机械修理车间,都是低矮的干打垒小平房。旁边是沙土压制的操场兼篮球场地和室外厕所,食堂可容纳二百多人就餐,由于食堂四处漏风,平时没人在此吃饭,各班从炊事班打回饭菜,回到屋里吃饭。   

在这个山沟里,206团五千多名官兵和999仓库的400多名官兵驻扎在这艰苦的环境里,206团官兵硬是将一座座大山凿空,修建了数十座战备油库,火车专用线,油库修好后,用了装满油料数百列油罐车才能将这些山洞里的油罐装满。最大的油罐高几十米,里面有几个篮球场地那么大,可见,那是中国最大的军用储备油库。

生活在这里,困难重重,最困难问题是用水问题。当地村民用水都是地表水,又苦又涩,含有对人身体多种有害物质。部队进入以后,打了几口数百米的深水井,用电泵抽到专用汽车的水罐中,每天不停地供应到各个连队的水罐里,连队各个班都有油桶,刷干净存水,用于洗漱和生活用水。平时为了节省水源,官兵每周可以轮流洗一次澡。

    营房的每顶油毡房里住一个班。没有暖气。在油毡房中间用红砖砌一堵高约一点五米,长约三米的火墙取暖。油毡房门外一侧有间小屋,里边砌着烧煤的炉子和火墙相连。炉子燃烧的烟火窜向火墙内向外散热。用火墙取暖,有一定的危险,容不得半点马虎。稍不小心,未察觉火墙出现一粒高粱米大小的洞泄露煤气,就会导致中毒,官兵们十分谨慎。

    油毡房里没有卫生间。在寒冷的夜里,还要到外面的厕所方便,冻得哆哆嗦嗦,牙齿打架。夜里站岗更是不易,北风呼啸,冰天雪地,考验大家的革命意志和吃苦精神。

    用热水洗浴是奢侈的事情,想都不敢想。时间长了不洗澡,身上特别难受,也会有特别的味道,只能用湿毛巾擦拭了事。

    在油毡房里,木制的架子通板床大家坐在铺上阅读书籍报刊杂志,记笔记,写心得体会,写家信。开班务会时,大家踊跃发言,积极讨论,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日积月累,每个人的文化知识,写作、口头表达能力,思想觉悟,胸怀格局都有很大的提升。有的人进步很快,时间不长加入了党组织,日后,大都成为各条战线的佼佼者。

食堂是开会学习,文化娱乐,集体就餐一堂三用。由于食堂缺水少暖,无法履行就餐的职能,只能以班为单位,在伙房领取饭菜回宿舍用餐。但食堂是讲政治的一个重要场所。七十年代,传达毛主席的最新指示不过夜。每当毛主席发表重要讲话,连首长及时召开大会传达到每个官兵。上面千条线,下边一根针。连首长对上面各级组织下达的命令,指示,文件,通报等,都立即和大家一起学习讨论落实。连首长精心准备,每周六上党课。理论联系实际,内容丰富多彩,语言生动形象,大家听得兴味盎然。

当时驻扎在这个沟里的众多连队、营部,都是篱笆墙的建筑,虽然简陋,但非常干净、整洁。

为活跃部队文化生活,团文艺宣传队经常自编自排节目,为基层服务,有时在我们食堂演出。鼓舞士气,促进连队文化建设。我们的操场(篮球场)每半个月左右就会放一场露天电影,放映前,各连队就开始拉歌竞赛,战友们群情激昂,热情高涨,各个连队歌声嘹亮,掌声雷动,举行拉歌比赛。各单位互不相让,争当第一,赛出了风格,赛出了水平。表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那场面真是久久难忘。大家很爱看电影。那时看过的国产影片有《红雨》、《青松岭》、《艳阳天》、《战洪图》。外国影片有《第八个是铜像》、《桥》、《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由于生活习俗,文化背景的原因,更喜欢国产影片。如七十年代末期解禁的《上甘岭》《董存瑞》《林则徐》《刘三姐》《红楼梦》等,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黎明时分,全连官兵集合,围绕操场跑步,口号整齐洪亮,步伐雄壮有力。休息时间,节假日,班、排之间进行篮球比赛,增强体质,提高战斗力。风华正茂,血气方刚的青年军人所住的营房无不洋溢着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气氛。

      荒僻的山沟,有人说:“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氧气喝不饱。五月下大雪,四季风萧萧。”“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山沟荒野苦,一天二两土,白天吃不够,夜里还得补。”相对而言,刀尔登军营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位置有的连队在沟底,有的建在半山腰,视野开阔。北依重重叠叠的群山,向南与烟波浩渺的天空相望,短暂的夏季,湛蓝的天空飘着白云。雄鹰展翅翱翔,草丛小花,竞相开放。雨过天晴,空气清新,突现的艳丽彩虹,伸手可触。每当听到《天路》这首悠扬悦耳的歌曲,特别亲切感人,百听不厌。仿佛又置身军营,总感觉这首歌是我们军队的真实写照。

   206团是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是一支威武文明之师,是一支战斗力十分强悍的队伍。在修建战备仓库中不畏困难,冲锋在前,四年任务两年完。

工地上,挖掘机,推土机,压路机,日夜轰鸣,紧张忙碌地在山洞里用风枪打眼、实施爆破、掘进土石方工程。我们和施工机械密切配合。并在有的路段砌筑护坡,开挖基础,浇注路墩,凿出洞里的大小石块堆积成一座座新的石山,然后将洞内被服。数十座钢筋混凝土预制空间,由我们自行建造大型油罐。对洞梁的养护颇费功夫,要昼夜不间断的对其喷洒一定浓度的肥皂液,确保质量,万无一失。与此同时,我们的官兵驾驶国产的解放牌翻斗汽车和捷克斯洛伐克产的太脱拉翻斗汽车,进山里运输石头、钢筋、砂浆、混凝土。其余人员在运输车到达施工场地后蜂拥而上,争先恐后地将混凝土浇灌在石头壁上,有的战友手磨出了血泡,在所不惜。就是凭借这种精神,一座座山被凿空,一处处油罐在大山里建成。

伴随着无尽的寂寞荒凉,数不清的艰难困苦,国家哪里需要,206团就战斗在哪里,营房迁徙到哪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我们不乏古代武士纵横驰骋的大漠雄风,奋不顾身的昂扬斗志。多年来206团在石门沟、刀尔登、愁水沟、赤峰、巴林左旗、巴林右旗、清远、黑龙江嫩江等多地紧张有序地施工,创下一个又一个奇迹。有的战友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永远地长眠在大山之中,我们永远地怀念他们。

    206团是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部队,在抗美援朝中修建铁路,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被铁道兵第四师授予铁道兵一流部队,英雄集体。

    的确,206团的军营与其他部队的营房有很大的不同。他们的营房有雄厚方正的大门。坚固结实的围墙。鳞次栉比的宿舍楼。宽阔规范的操场。平坦整洁的道路。郁郁葱葱的树木。点缀着五颜六色鲜花的花坛。有大礼堂,大食堂,影剧院,洗澡堂,医院,招待所,商店等齐全完备的生活娱乐设施。

    206团无论到哪里,不管重峦叠嶂,深山老林,还是荒无人烟深山老林。战友们都坚定不移,义不容辞地在那里安营扎寨。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需要到哪里去,哪里艰苦哪里安家。

    一九七六年,我参军时。听班长说,在太原时,我们驻扎在高山脚下,水流湍急的河畔。修建战备仓库,我们挥师北上,来到辽宁省凌原县刀尔登这偏僻的大山沟里。我们和在太原时住的营房基本一样。

    有的是用三角钢搭起的屋架。有的是木结构屋架,没有卯榫,用扒钉连接固定。但墙壁都是篱笆糊上泥巴,抹平。里面贴上一层报纸。屋顶用石棉瓦,铁皮,沥青油毛毡覆盖。住在这简陋的营房里,我们凿空了数座大山,建造了一个又一个军用物质仓库,储存了大量的军用物资,为国防建设作出了很大贡献。

    军营是大学校,是青年人走向社会的起点。军营是大熔炉,年轻人艰苦备尝,脱去了稚嫩,淬火成钢。军营是波涛翻滚的大海,后浪推前浪。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创辉煌。军营是军人施展身手的平台,前人未完成的使命,后人接着干,不屈不挠,继往开来。军营是人生驿站,在这里,无数个老兵来了又走,多少位战友在这里相聚又分开。大家在军营相处几年是缘分,但也难免发生一些不愉快,出现误会、争执,产生矛盾和恩怨。但随着时光流逝,早已烟消云散。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老兵退役离队,环顾军营,百感交集,潸然泪下,心中有挥之不去的情结。心中有不忍分离的归属感。

    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营盘叫军营,也叫兵营。其实就是官兵生活的营房。

    军营并非铁打,随着斗转星移,日月更迭。现已面目全非。再也不是当初的模样。有的已荒芜,长满野草荆棘。有的断壁残垣,满目苍凉。有的被村民盖上了红砖瓦房,升起袅袅炊烟。有的被农民种上了果树,枝繁叶茂,果实累累。有的变成一片菜地,供村民生活。但军营给老兵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和美好的回忆。是他们心中的圣地,是他们魂牵梦萦的第二故乡。那里有青春年华的足迹,那里有矫健强壮的身影,那里有激情燃烧的岁月。当年的一些老战友也总是问起老军营的情况,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思念留恋和割舍不断的情缘。

    一日入军营,终身是战友。一九八二年,虽然206团撤编,退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序列。但军魂永驻,战友们血汗凝成的真挚情谊源远流长。老兵们每逢“八一”建军节,参军纪念日,都自发地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颂扬206团的丰功伟绩,讴歌军队发展的辉煌历程。大家欢声笑语,载歌载舞,不知老之将至。

    现在,众多地区老兵成立了战友会。相互鼓励,携手前进。官兵们建立了手机微信群,互通信息,各抒己见,其乐融融。何存田副参谋长为来海南和山西办事和出差路过的战友提供方便,热情接待,深受官兵们欢迎。虽无血缘情,胜似亲兄弟,到现在已经有许多战友受到老首长的盛情款待。大家见面,惊喜交加,热情相拥,促膝长谈。想起离开军营时,洒泪分手。当时想,可能是永久的别离。没想到阔别几十年后,战友重逢,把手言欢。真是恍若隔世,像做梦一样。有的老兵不顾年迈体弱,行动不便,甚至穿着尿不湿仍自发组团,在子女陪伴下故地重游,再度踏上亲手修建的仓库和哨所,探视那里的老营房,那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怀着崇敬的心情看望长眠在大山青松翠柏中的战友,重温那艰苦鏖战的日日夜夜。

    曾经当过兵,真情伴一生。无论何时何地,一旦老战友相聚,就热血沸腾。即使身体不佳,打针吃药,也毫无禁忌。不要命也要干一杯。这是老兵豪迈的胸怀,这是老兵深情厚谊的展示,这是老兵压倒一切的英雄气概,这是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206团精神。这是老兵心中的永恒。